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吳郭魚tilapia 中文版  著者 莊健隆

聖經中的魚

  聖經上記載:耶穌沿加利利海(Sea of Galilee)行走時,看見了兩個兄弟,西門和安德烈在海裡撒網捕魚。耶穌對他們說:「來,跟從我,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。」兩兄弟立刻捨下魚網,跟隨了耶穌彼得是耶穌給西門的名字拉丁文的意思是岩石。耶穌的用意是: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磐石上,可見耶穌對彼得的期待。彼得早期在加利利海所補獲的魚,我們當然可以稱為彼得的魚
早些年,一部份的美國商人為了促銷tilapia(日文音基拉比亞),就稱牠為聖彼得的魚(St. Peters Fish)。究竟tilapia是什麼魚呢?其實,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吳郭魚。依該魚的地理分佈,以及加利利海實際上是一個淡水湖(吳郭魚是一中淡水魚)來判斷,彼得很可能曾捕獲過吳郭魚。倒是tilapiaSt. Peters Fish行銷大增之後,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就不容許使用這對消費者交代不清的名號。


慈鯛科魚以口孵卵

吳郭魚是原產於非洲,而後陸續引進至印度、印尼以及泰國等地;全球共有一百多種,其中約有十五種曾被人們拿來做池塘養殖。他們當中的莫三鼻(Oreochromis mossambicus)最早被人由非洲引進到東南亞,主要原因是這種魚有很多令人著迷的生活習性,像是用口孵魚卵,及仔魚會湧入母魚口腔以求保護等。
拜上述這些習性之賜,儘管牠們的外型及體色並不耀眼,但著實一度風靡了觀賞魚的愛好者。不過好景不常,這些莫三鼻不就就遭飼主棄養,「放生」到河川湖泊中,一九三九年印尼國家水產養殖官員首次在印尼自然水域中發現此魚,並列入官方記載中。



從新加坡引進莫三鼻克魚
台灣則在一九四六年由吳振輝、郭啟彰二位先生首度由新加坡引進莫三鼻。話說一九四三年,日治台期間,郭啟彰被徵調至新加坡服役,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,派他到養殖場飼養「tilapia」。飼養期間郭先生暗自決定要將牠引至台灣。到一九四六年日本戰敗後的第二年,在等待遣返期間,郭氏遇見了同營的吳振輝,在閒談中得悉吳也養過這種魚,也認為此魚適合台灣的環境。
有一天,兩人潛越日軍養殖場的三層鐵絲網,以內衣充當漁網,撈取剛孵化約五天左右的苗百尾左右,放入空罐中。返台前夕,郭氏把這些魚苗裝入水桶中,放在營房門角落,不料卻被同鄉誤為髒水倒入水溝,經人告知後展開搶救,最後只救回了十六尾返回基隆港的十天航程中,郭氏以自己配給到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,輾轉回到旗津老家時,只剩十三尾(五雄、八雌)活著,他們就是台灣吳郭魚的鼻祖。
tilapia」引進之初並未正式予以命名,因為牠來自南洋,而有了「南洋鯽仔」、「南洋鮘仔」的稱呼。一九四九年,台灣當局有感於郭啟彰在境內放養這種魚苗頗具績效,就頒發給這種魚「身分證」||農林廳正式以二人姓氏發布命名為吳郭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